債市回顧

債券市場先跌后漲,走出一波觸底反彈行情。上周末央行人士討論提及赤字率和特別國債,疊加半年末時點資金擾動擔憂加劇,行程碼“摘星”等疫情管控邊際放松繼續實施,債市收益率一度快速創出新高。6月30日資金面明顯收緊,銀行受制于監管指標謹慎融出資金,資管類機構隔夜平盤價格一度上行到18%左右。但隨著海外衰退預期發酵、發達國家加息預期減弱,帶動國內風險偏好回調,大宗商品價格明顯下行,債券中長端利率在資金收緊的同時反而出現下行。周五,跨過半年末時點后資金面快速轉向寬松,債券市場延續反彈收官。

全周來看,收益率曲線延續陡峭化,1年段收益率在回落3bp左右,3-5年段走高3-7bp,中長端沖高回落但較上周末水平仍然有所走高,其中利率債10年走高5-6bp。信用債市場買入情緒在跨月后明顯回暖,1年收益率回落5bp,3年段基本持平,5年小幅走高2-3bp,信用利差被動收窄。

未來債市展望

隨著6月經濟數據的陸續公布,市場博弈焦點轉向政策托底力度和經濟復蘇“強弱”。目前來看,7月可能是經濟穩增長政策力度和復蘇斜率較大的窗口期。以行程碼“摘星”為標志,“動態清零”疫情防控手段轉向溫和,基本面復蘇大方向保持不變,但繼續堅持“動態清零”意味著在經濟復蘇兌現的過程中存在政策擇機回擺的風險。俄烏沖突長期化推升滯漲風險的背景下,歐美股市下挫釋放經濟衰退的預期沖擊,市場對于以美聯儲為首的發達國家加息預期減退,短期內外部環境轉向相對平靜。綜合來看,股債蹺蹺板效應顯示出穩增長預期正走向一致,在7月經濟復蘇和政策加碼的窗口期中債市較為不利,而3月以來堰塞于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或將流入實體并可能導致銀行間狹義流動性被動收緊,對資產估值水平構成共同風險。

基本面方面,6月PMI呈現全面好轉態勢,高頻數據顯示經濟繼續回暖,地產銷售受到數據結構支撐出現明顯反彈,汽車銷量同比轉正。隨著 “常態化核酸檢測”成為行之有效的應對方略,疫情管控邊際放松更加明確。工信部取消行程碼“星號”標識和市監總局公布“層層加碼”舉報郵箱,是落實國務院《關于嚴格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九不準”有關事項的通知》的標志性事件??偟膩砜?,6月是北上疫情緩解、全面推進復工復產、大力度刺激汽車消費的第一個月,且受到去年6月低基數影響,6月經濟數據表現較好已在市場預期之內。

通脹方面,豬肉價格、汽油價格繼續上行,6月通脹水平值得關注。6月CPI的翹尾因素或將上行約0.4%,CPI同比大概率走高到2.5%以上。PPI受到大宗商品價格外部沖擊的影響,同比有望回落到5.8%附近,仍處于高位。服務性消費仍然受到動態清零政策壓制,“常態化核酸檢測”后服務消費價格存在抬升空間。

政策方面,未來地產和基建的政策調整意愿和力度是投資者對于經濟復蘇空間判斷分歧的焦點。以當前地產放松政策而言,中央層面降低房貸利率的力度還遠小于08年和15年水平,也未出現全國性降首付的政策舉措,“堅持房住不炒”和“三條紅線”仍在框定市場預期上限,“因城施策”的“添油戰術”或難以形成合力來扭轉當前部分企業和居民層面的悲觀看法?;ǚ矫?,4月以來財政收入出現大幅收縮,政策層近期對于“特別國債”的討論升溫,本周國常會提出設立3000億政策性金融性開發工具表明基建融資采取“政策和市場手段并重”的傾向。下半年,在海外央行不惜以經濟衰退為代價加息對抗通脹的背景下,國內穩增長政策加碼的迫切性較高,首付貸、地產企業融資政策放松、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政策出臺表明,政策繼續加碼的空間或已經打開。

海外方面,發達國家衰退預期發酵而國內穩增長預期升溫,海外加息預期明顯回落,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本周小幅升值。俄烏沖突長期化或已成定數,在地緣政治層面對于能源和食品價格造成持續擾動,石油價格在美聯儲表示將“無條件達成2%通脹目標”后出現明顯回落,大宗商品價格全線下挫,但總的來看風險偏好有回吐到位的跡象。

可轉債方面,隨著經濟修復、防疫政策調整轉松,股市目前處于基本面兌現窗口期,短期面臨中報季考驗,考慮到行業間基本面存在分化,預計權益市場整體性上漲趨勢或將減弱,結構分化可能加大。對于轉債,近期估值高位的掣肘再次體現,后續高波動可能難以避免,若流動性邊際收緊或股市回調,轉債估值均存在再次壓縮風險,性價比降低。綜合來看,判斷權益市場可能仍處于底部震蕩區間,但短期進一步上漲動力可能減弱,以結構性機會為主,同時轉債高估值降低性價比,板塊關注盈利估值匹配度更高的農業、醫藥CXO、消費以及受大宗商品成本回落利好的輕工制造。

綜合來看,6月數據正逐步兌現此前對于經濟復蘇的樂觀判斷,穩增長預期逐步走向一致,市場對于政策空間的悲觀預期或將進一步修正,但需注意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企穩后對堰塞于銀行間和票據市場的流動性產生分流作用。在前期資金面預期高度一致的背景下,短端利率水平的提升可能對于各類資產估值均形成壓制。內生通脹壓力和匯率預期變化的不確定性可能仍然是未來主要可見風險點。

數據及資訊來源:ifind,除另有說明外均截至2022.7.1。

風險提示:本材料為觀點分享,非基金宣傳推介材料亦不構成任何法律文件,本材料所載觀點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或承諾,基金投資需注意投資風險,請仔細閱讀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說明書,了解基金的具體情況?;鹩酗L險,投資需謹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